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华裔学生调查深度解读

高式余 视角学社 2019-03-13

Harvard Widener Library,摄影:笑笑 2018,10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脉相携(ID:yimaiedutalk)


导读:


子女教育是一个家庭延续的内核之所在,所谓一脉相承,承接的不仅是基因和财富,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摇篮,它不仅影响孩子在所谓的人生起跑线上的表现,更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成长轨迹,以及未来的人生大格局。从这个广阔而又深远的角度来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在其分享的<<牛妈情歌最易敲开哈佛之门>>一文基础之上,细致解读哈娃成功的轨迹和标记,以及哈爸哈妈们独特的心路,并以此着墨,勾绘出一个显而易见的共性图像。这个图像突显中西方教育各自在培养孩子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其基调就是一种和美国高中以及大学教育的理念高度一致的精养(不是精英)教育模式。它不仅是一百多个哈佛学生家庭写实的叠加,也包含了成千上万海外华人家庭的思考和实践,相信对更加广大的中国家庭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编辑:笑笑

2018,10

 



哈爸哈妈的精养教育模式

 

作者:高式余

 

一、家庭教育模式决定孩子成功的全貌

 

能把子女送进哈佛,哈爸哈妈究竟是一群幸运的父母,还是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想必是公众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幸运,那么哈爸哈妈,以及其他美国顶尖名校学生家长的育儿经,爬藤经,名校经之类的,对于其他家庭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因为幸运难以重复。就像买彩票一样,如果幸运,中大奖了,就偷偷乐吧,没有必要大书特书,教别人如何中奖。

 

如果哈佛学生父母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那么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是可以借鉴和模仿的,甚至是可以重复的。模式和经验不同,经验是个体的,特殊的,和具体的。而模式是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共性。虽然模式相对比较抽象,但是模式具有自己的核心要素,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

 

现在,利用各种形式分享名校经验的较多,而系统介绍名校子女教育模式的很少,几乎没有。我们有成千上万的名校家庭,每家的经验都不会一样。我们看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利用中国式严管严教,成功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的经验,也看到更多父母利用松管或者不管方式也能把子女送进哈佛或者其他美国顶尖名校的经验。这让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是管好,还是不管好。其实,这是盲人摸象的问题,都没有错,都是对的。每家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是,都是个体的经验,从一家一户的经验很难概括归纳成一种教育模式。可是,如果把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经验放到一起,就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归纳总结成不同的教育模式。

 

为了弄清哈佛家长究竟是一群幸运的父母,还是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是后者,他们的主要教育模式又是什么,我们在哈佛家长教育群,投资群,和其他一些哈佛家长微信群,对近千名哈佛家长,作了抽样调查。本文就是139个哈佛家长的答案的总结。调查的问题,有的只能选择一个答案,所有答案总和是100%,  在本文中用饼图表示。有些问题可以选择多种答案,其答案总和可以超过100%, 文中用柱状图表达。

 

在年初分享的<<牛妈情歌最易敲开哈佛之门>>一文,我已经利用同样的调查资料,对哈爸哈妈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大多数父母是温情的牛妈,而不是冷酷的虎妈。是牛妈模式的情歌,而不是虎妈模式的战歌,把子女送进了哈佛。什么是牛妈的情歌? 从哈爸哈妈已经分享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牛妈情歌是父母的大爱无疆,辛劳奉献;是爸妈的陪伴无垠,任劳任怨;是尽早的松管放手,让子独立;是唤醒子女知恩图报的感人旋律。那么,具体的牛妈模式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精养教育模式。

  

二、后天培养孩子的软实力远比天赋重要

 

要说哈爸哈妈幸运,人们首先会觉得他们的子女特别聪明,大多是天才。人与人之间,智商有别,这是事实。能被哈佛录取的孩子,应该是比较聪明的,要不然,也适应不了顶尖名校的激烈竞争环境。但是,究竟有多少哈娃是天才,看看哈佛家长对他们子女的看法吧!从调查结果看,只有17.3%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子女是奇才,能被哈佛录取,是因为在某一方面特殊才能或者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82.7%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子女是比较均衡的全材型,是成才的料,但是,还需要像哈佛这样的环境,培养成才(图一)。而这种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全材型学生,应该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图一哈娃学生类型比例

 

谈到幸运,人们还会觉得被哈佛录取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原因之一是在成绩差不多的申请学生中,仅仅只有百分之几的学生能被录取,没有被录取的学生不一定差,仅仅是运气不佳。这可能与人们对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不太清楚有关。

 

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人们仅仅知道是综合的,但是,具体哪些指标,又各占多少比例,大家并不清楚。而且,人们对美国名校录取标准的理解,通常有误区。常常用中国名校录取标准,来解读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中国名校录取是根据单一的高考成绩,而美国除了高考成绩(SAT 或者ACT),还要看学生的软实力,比如课外活动情况,个人素质和潜力,个人作文,和老师的推荐信等。如果仅仅看考试成绩,能敢申请哈佛或者其他美国顶尖名校的,不会太差,应该都能在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决定是否会被名校录取的主要差异是软实力。在软实力中,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获奖多少和获奖档次又是最重要的。下图是哈佛家长调查报告结果之一。88%的哈佛学子获得过州省级或者以上的比赛大奖,这些奖励包括学校和课外活动(图二)。无论是文艺才能,体育竞赛,科技比赛,演讲答辩,领导能力,还是个人素质上的奖项,都会让申请学生脱颖而出,受到名校青睐。


图二哈娃高中时赢过的奖励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哈娃不是什么天才,而是后天培养出的全材,他们能够被哈佛或者其他顶尖名校录取,主要是靠突出的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也是后天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哈爸哈妈们能把子女送进哈佛,不仅仅是幸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有效教育模式。

 

三、中西结合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大多数哈佛学生来自美国,所以美国式的松管散养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大多数华人家长的首选模式。但是,大多数华人华裔家长有中国教育的背景或者对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比较了解,所以也有可能采用中国式严管严教模式。究竟哪种教育模式,是哈爸哈妈们的最爱,请看我们的调查结果。不到5%的哈佛华裔家长采用了中国式的严管严教模式,而有更多的家长喜欢美国式的松管散养模式,但是,只有14.4%。76.3%的哈爸哈妈们,既没有用中国教育模式,也没有用美国教育模式,而是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教育模式(图三)。他们把中美教育模式的精华,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为了有别于美国的散养和中国的圈养模式,我们把这种中美教育的综合模式,称之为精养教育模式。


图三哈佛家长的教育模式

 

中国式教育的优势是书本知识教授多,应试教育理念,注重考试成绩。父母和学校都主张严管严教,学生被动学习的比较多。在美国学校里,华人华裔学生,学习成绩大多都比较好,显示了中国式教育理念在知识学习这一方面的优势。美国式教育的松管散养,给孩子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也成天在学东西,不仅仅是那些能在考试成绩上显示出来的东西,还有许多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要用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考试成绩称之为硬件,硬实力,那么,这些从考试成绩上很难看出来的领导才能,团队合作精神,爱心素质,自我管理,和动手能力,常常被称之为软件或者软实力。美国式教育给学生发展软实力的机会更多些。

 

中国大学录取看硬件,高考成绩。美国一般化的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也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美国名校的录取,不但看过凸显的硬实力,还要看具有特色的软实力。如果能把中美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到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就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更具名校竞争力。实际上,在美华人华裔,面对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我们中国教育的经验,背景和理念,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自己子女做实验,把中美教育模式杂交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由于各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状况,经济条件,所在地教育体系,以及能够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不同,最后,每家教育模式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哈爸哈妈的精养教育模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强劲的名校竞争力。能被哈佛这样顶尖名校认可,说明精养教育模式是有效的。不同的哈佛家庭都可以把子女送进哈佛,说明他们的教育模式具有共性,是可以重复的。换句话说,精养教育模式是可以借鉴和模仿的。

 

四、精养教育模式的精华

 

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共同的要素,包括教育目标和结果,检测指标和方法,达标的策略和实施方式,参与成员作用与责任。限于篇幅,我仅仅概括一些精养教育模式的精华要点。

 

精华1:挖掘内在学习动力,快乐学习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注重挖掘和保护孩子先天性内在学习兴趣。到了高中阶段,72.9%的父母认为子女的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兴趣 (图四)。当人们对于某个事情或者领域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去学。学习本身总是辛苦的,但是有了兴趣,为自己的爱好而学,学习便是快乐的。

 

依靠先天性个人兴趣,作为学习动力,并不是精养教育模式的特色,实际上,这是美国松管散养模式的可取之处。精养模式的精华是在保护子女的先天性学习兴趣的同时,挖掘和培养孩子后天性内在学习动力,让子女懂得不但要为自己的兴趣而学,还要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学。54.7%的哈娃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学习动力源于后天性内在动力 (图四)。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为了保持理想的GPA或者能与其他学生保持竞争优势,也照样可以学得很好。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在的,是他们自己要学,不是因为家庭或者学校的外界压力。同时,这种学习动力是后天的,是培养出来的。


图四高中时学习动力来源

 

精华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学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人管理到自己管理自己的转变过程。子女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理念和能力的过程。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也应该渐渐地从主角转换到配角,让子女有机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如果父母迟迟不肯松手或者不知道何时应该松手,大事小事都是父母管,子女独立自主能力难以提高。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98%的父母非常清楚自己在子女教育中作用,做好配角。其中,54%的父母认为教育应该以子女兴趣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决定和安排学习和课外活动。44%的家长认为子女教育应该以家庭为中心,父母应该尽早从主角转换到配角,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不到2%的父母认为子女教育应该以父母的意愿为中心,父母来安排孩子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他们迟迟不肯松手,一直到孩子高中毕业上大学,远离家庭时,被迫松手。这样做,会让子女在适应大学生活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困难 (图五)。


图五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精华3:锻炼领导能力,

 

从哈娃的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培养和锻炼领导才能,是精养教育模式的精华之一。近70%的哈娃在高中阶段有机会担任班级或者学生会干部。在其他课外活动中,也同样寻求机会培养领导能力和与人的沟通能力。有43%学生参加了演讲答辩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能书写

 

和能言善辩的能力。这是领导才能的一部分(图七)。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哈娃通过参与领导才能活动的锻炼,让领导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得到社会的公认。有8.6%的哈娃是美国总统奖(Presidential Scholars) 获得者,4.3%是青年议员奖(USSenate Youth Program) 获得者 (图二)。这两种奖是美国政府对高中生的最高奖励,每年只有104名学生获得青年议员奖,最多也只有一百六十一名总统奖获得者。领导才能是获得这两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美国顶尖名校中,哈佛的特色是重视和培养领导才能。具有领导才能特色的高中生,在申请哈佛时,这些特色对他们成功敲开哈佛之门,有很大的帮助。领导才能是终生受益的技能,不仅仅是有效的敲门砖。哈佛对领导才能培养的环境和文化,是那些有抱负成为各行各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首选。35.3%的哈娃选择上哈佛是因为哈佛对于领导才能培养的特色(图六)。在哈佛的四年里,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利用众多的锻炼机会,把他们的领导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哈佛这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很多华裔成功竞选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在参加女儿2016毕业典礼时,很高兴看到很多华人子女就坐在主席台上。在2016级校友会的八人领导成员中(Program Marshal),有四名华裔,其中包括主席 (First Marshal)。


图六哈娃选择哈佛的原因

 

精华4:培养名校未来的竞争力

 

什么是名校竞争力? 简单地说,就是除了考试成绩以外的“软实力”。这软实力也可以被解读为成功潜力,领导才能,爱心品质,和个人特色.。这些软实力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个人作文,推荐信体现出来的。至于领导才能,已经在精华三作了描述。

 

名校录取标准中,不但要看学生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还要看未来成功的潜力。学生达到同样的考试分数或者GPA,有的已经接近全力,有的还是比较轻松自如,这反映出个人潜力是不一样的。比如两个学生SAT都是1500分,一个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可以把业余时间都花费在准备考试上。另外一个学生,是学校球队的主力,基本上每天要练球或者打球,能够花费在准备考试的时间要少得多,说明此人个人潜力更大,也许更聪明,或者是能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哈佛家长调查结果中,所有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参加了课外活动,没有例外(图七)。

 

名校竞争力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个人素质。名校不但要培养有成功潜力的,更希望这些未来成功人士具有爱心,能够为母校,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名校多为私立,经济来源之一是靠校友和社会捐赠。社会公益事业也需要有像微软的比尔盖兹这样成功人士的领导和经济支持。在哈佛家长调查结果中,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是能够显示爱心的志愿活动,78%的哈娃参加了无报酬的社区服务(图七)。


图七  哈娃高中时参加过的课外活动

 

个人特色是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之一,换句话说,具有个人特色的学生才具有名校竞争力。个人特色可以通过个人作文或者其他申请文书反映出来,通过课外活动来验证,老师推荐信来旁证,再通过面试来推销。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美国名校录取要看课外活动,但是,不知道看什么。其实很简单,是要看通过课外活动显示出来的个人特色和素质。

 

五、用长远目标打造人生的赢家

 

上哈佛,上名校,不是子女教育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人生目标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目标是学业,中期目标是职业,长远目标是事业。学业目标是培养学校舞台上的实力,以及达到职业目标和事业目标的潜力;职业目标是有一份心仪的工作,让自己和家人受益;事业目标就是能够成就自己想做的公益事业,奉献于社会,让社会受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期二三十年主攻学业,中期三四十年忙于职业,退休后的二三十年可以集中精力在公益事业上。事业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的义工,也可以像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慈善事业。当然,学业,职业,和事业之间,可能会有很多重叠。

 

不同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让人们的教育目标也有远视与近视之分,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视。远视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瞄准人生长期目标,注重学业实力和成功潜力的培养,让子女不但有机会上心仪的大学,而且有潜力赢得职场上的竞争和成就想做的事业。中视父母注重职场目标,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好的职业,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庭,每天需要为生活打拼的父母,子女教育比较现实,希望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子女职场竞争力。短视的父母,仅仅注重子女在学业上的表现,而且主要在考试分数上,子女教育急功近利,没有中长期目标。非常不幸的是,持有这种短视教育目标的父母,不在少数。这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的错位。

 

哈爸哈妈的精养教育模式,注重学业实力和未来成功潜力的培养。学业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考试成绩,软实力是那些从考试成绩上看不出来的人品素质,个人能力,爱心奉献精神等。这些软实力就是在未来职场,家庭,和事业上成功的潜力。从精养教育模式的精华部分可以看出,哈爸哈妈们注重的领导才能,与人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爱心奉献,以及上进心和责任心的培养,会让哈娃们有很强的职场竞争力。但是,我相信大多哈爸哈妈们和我一样,希望子女不仅有一份满意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尽早尽多地回馈于社会,不辜负母校和社会对学子们的期待。


Harvard Yard,摄影 :笑笑, 2018,10


相关阅读:

哈佛精神

哈佛精神之二:富有

从哈佛2018届数据,看美国最好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规划



原创:高式余,原载:一脉相携,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原载媒体声明:本文资料源于哈佛家长调查报告,但是对于数据的解读完全是作者个人一管之见,不代表其他哈佛家长。文章如有任何不妥之处,作者负责,与其他哈佛家长无关。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